推荐要闻
-
深度融合 升级体验——2023年服贸会展现文旅发展动向
- 2035年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将步入世界前列
- 习语品读|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
-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写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
- 十年磨一剑,敢为天下先——中国自贸区建设交出亮眼“成绩单”
- 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通知进一步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 “聚焦新高考、开启新征程” 隆昌二中新高考专题系统培训研讨会举行
- 把优化民企发展环境落到实处
- 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重要讲话
- 乘势而上,巩固回升向好态势——从半年报里读懂中国信心①
- 底盘稳、消费旺 中国多举措推动经济恢复向好
城乡社区
“藤、布”说编织和纺织的渊源
“布”的出现让人与动物有了区别,成为人类走向文明最重要的标志。而“布”不是天生存在,必有其源头。我国最早发现纺织物,是在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江苏吴县草山遗址出土的三块葛藤纤维碳化了的纺织残片。
“葛”属于藤本植物,又名“葛藤”。这一考古发现说明远古人对植物,特别是对以藤本为代表植物早期的应用,到中期用藤等柔软易塑植物以经纬方法编织,衍生出了很多用天然植物材料编织生产生活用具,到后期能用“葛藤”等植物皮剥丝制作成布料,再到最后能用蚕丝制作更为精细的纺织品。
“布”是用最细小的绳经纬纺织而成的面料,“藤”是最天然原始的绳子。先有以“藤”为代表的植物编织,到手工艺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才有了纺织“布”的出现。这发展过程清晰展现人类早期以“藤”为代表的植物经纬编织对后续布料经纬纺织的重要作用,编织和纺织更是“农耕文明”最具典型的产品形式。
(手工编织和纺织共有经纬产品属性互有文化渊源)
“藤、布”话农耕文明代表符号
农耕文明,是指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文化集合,“男耕女织”是对农耕文明的具体画像。它是人类由原始游牧迈入文明重要的标志时期,成为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更是中华文明中最显著的一个时代特征。
农业生产是农耕文明最主要特点,而日常的生产工具和必须的生活用品就成为反映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传统编织和纺织就是农耕文明的具体呈现实物样品,能代表编织和纺织元素的“藤”和“布”就成为农耕文明中农业生产工具和纺织生活用品重要的符号,也是从植物编织发展到手工纺织文明进程的时期标注,为“经纬”一词出现和精彩文化故事讲述奠定了丰富的内容基础。
(编织和纺织有渊源是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
“藤、布”讲经纬精彩和创新故事
女娲和伏羲用藤条和树叶遮身(最早布)并用青藤搅泥创造人类,女娲和伏羲成为中华文明文化的根。炎帝发明布,黄帝创造衣,炎、黄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又称华夏民族,礼仪之大和服章之美定义了“华夏”。四川蚕丛改良桑蚕创新纺织技术,让丝织品成为中华文明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其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古蜀迈入农耕文明,开创长江流域农耕文明之先河。“蚕丛创新精神”孕育了四川古今勇于创新的精神特质,造就了“蜀锦”、“蜀绣”并形成了四川成都城市文化的名片,促成“丝绸之路”世界文明交流的文化符号,为当下“天府文化”的内容构成形成了重要的支撑。
“丝绸之路”说“布”的故事话民族友谊,“一带一路”再说“布”开放包容共同发展本意,“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体现出“布”蕴含协商合作共进共赢的内涵。“藤”具有坚韧顽强的特征,“布”表现大爱包容的品性,让其代表的编织和纺织产品有了内涵及人文精神的美好寓意。
“经纬”一词出自于编织和纺织品,有坚韧、大爱、共赢、共进、合作、协商等许多美好的寓意。编织和纺织在传统意义上各为产品表现,其两者之间有不为人知的文化渊源和体现人文精神的内涵联系。“藤为布源、布为服始、服暖人间”仿佛用有形和无形的经纬线演义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展现出编织和纺织渊源的文化联系,述说着经纬文化精彩和人类不断编织创新发展并走向美好明天的故事。
(藤、布元素符号创意“经纬之光”讲人类文明创新发展故事)
原作者:蒋伟